top of page

瓦磘溝-原來中永和也有母親河


文/李偉麟

一條又臭又髒的水溝,究竟有什麼好導覽的?

線索一:這條髒水溝,流經27個里,是中、永和的天然界線。

線索二:這條髒水溝,全長5公里,目前只剩下約20公尺是天然土堤,其餘都是人工水泥堤岸。

線索三:這條髒水溝,也是兩本書的名字:作家阿盛的《萍聚瓦窯溝》,以及《我家後巷有小河-瓦磘溝的前世、今生與未來》。

把30個字變成一本書

這本書作者群之一的「阿正老師」許明正,是永和社大步道社資深學員。2012年我參加他的導覽時,他拿出輔佐解說的工具之一是《萍聚瓦窯溝》;到了今年8月29日「迷城秘境迷你行」瓦磘溝第一場導覽時,他手上不但多了一大袋製作精美的防水展板,當然還有這本書。

「寫這本書非常困難。」阿正老師說,作者群查遍了所有的中永和地方志,只找到短短兩行、不到30個字的篇幅講瓦磘溝,因此,要把瓦磘溝寫成一本書,可說是非常困難。阿正老師的這一段話裡就講了三次「非常困難」,可以想像,這本書得以面世,必須靠著對瓦磘溝的愛情,以及平時的累積所完成的。

「磘」與「窯」之分 透露身世的線索

眼尖的讀者應該有發現,到底是「瓦窯溝」還是「瓦磘溝」,身為作者的我應該要說清楚、講明白才是。好的,就我所得到的資訊,目前沒有統一,大部份都用「磘」字,然而「窯」字的份量不容小覻,因為它與這條溝的名稱由來有關。

古稱「潭漧溝」,台灣光復以後改稱為瓦磘溝。永和市志記載:「因係舊日瓦磘庄區域得名。清乾隆年間,林成祖招佃來闢,於此地設磘燒製磚瓦,故得名。」也就是說,名稱的由來與設窯燒磚有關,因此用「窯」字,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她的身世。

瓦磘溝渡口 造就中永和的迪化街

瓦磘溝是中永和五大水系之一。永和樂華夜市旁的店仔街福德宮附近,以及中和大廟廣濟宮附近,以前都有渡口可以到,由新店溪的大船換瓦磘溝小船就可抵達。

阿正老師說,「因為有航運,所以貨物集散很容易進來,南北雜貨都在那裡,人口在那邊聚集最早,中和枋寮街當時其實比板橋的發展還要早,而目前短短50公尺左右的店仔街,以及枋寮街附近的廟美街,還保存著一點類似迪化街的氛息。瓦磘溝可說是見證了永和及中和最早發展的地區,也和其它城市一樣,都跟水有關。」

這就是瓦磘溝的源頭?!

「這就是瓦磘溝的北支流源頭。」阿正老師對我們說。然而,在繼續行文往下介紹之前,我想先請各位閉上眼睛幾秒鐘,想像瓦磘溝源頭的模樣。嗯,請保留您的想像,到現場再加以印證。在此我只先透露一點線索:當阿正老師說這句話的時候,我們一行人都探頭探腦摸不著邊際,因為眼前真的沒有河、沒有溪,更沒有溝。

原來,北支流源頭所在的永和區得和里,使用了一種障眼法,讓人完全察覺不出瓦磘溝的存在。這種方式,為瓦磘溝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,也成為得和里一道獨特的風景,它是巷弄中的密碼,如同《天方夜譚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,要說出「芝麻,開門」,才能夠打開那個裝滿寶藏的世界。

民享街黃昏市場 延續「雙叉港」的榮景

北支流只有0.9公里長,我們一路來到中和民享街的黃昏市場,站在民享橋上,順著阿正老師手指的方向,看到匯集南支流的雙江口,河道在此變得非常寬敞。

我注意到橋身兩側使用的不是鏤空的護欄,而是紮紮實實的水泥牆,高度也來到阿正老師的胸部那麼高,原來這裡的地勢較低,過去曾在颱風時淹大水,靠近智光商工一側的圍牆也築得老高,圍牆臨河的內側,不但寫上了「雙叉港」,還畫了兩艘帆船,為這條灰色的河流增添了些許活力;其中一艘的旁邊有刻度尺,刻度尺旁是一座抽水站。當天的水位在帆船底部下方,一直到圍牆頂部,約有5公尺那麼高。

這帆船的圖像,以及雙叉港的稱呼,揭示了此處過去的繁華景象,它曾是水岸碼頭,早期扮演著中永和交通運輸的重要角色。雖然渡口的功能已不再,一旁熱鬧滾滾的市場人潮,仍然延續著昔日的榮景。

只剩20公尺的珍貴天然土隄

前面的「線索二」曾提到,瓦磘溝沿岸只剩約20公尺是天然土隄,那是在永和區民有路跨瓦磘溝的橋畔,土隄對側的隄防已經是水泥牆了。我望向橋的另外一邊,河的兩岸都是水泥隄防,對照之下,一條在平時再普通也不過的土堤,竟然給人黃金般珍貴的感受。

我們雖沒有走完全程,然而一路上的解說內容非常多,包括民族里公園被阿正老師稱為「三面光」整治河道的工法、沿途的植物、中永和路名迷宮的特性、自宋省長時代至今已花在整治瓦磘溝上驚人的金額、整治瓦磘溝需面對的三大課題......等等,終點是「中和八景」之一的「潭墘甘泉」,可說是融自然、人文、地景、歷史、環境議題於一身的獨特走讀行程,第二次跟著阿正老師走相同的路線,仍然充滿收穫,非常值得。

〈同場加映〉之一:四號公園為什麼劃歸中和區,而不是永和區?

仔細看中、永和地圖上的分界,包含國立臺灣圖書館及八二三抗戰紀念碑的四號公園周邊,很明顯地由中和突出一塊深入永和,而不是乾脆劃歸永和,阿正老師問我們,知不知道為什麼?

這與民國47年永和由中和鄉脫離,獨立自成一區的過程,以及中永和原來居住的漳、泉移民之間的關係有密切的緣故。阿正老師打趣地說,下次有機會搭捷運到永安市場站,可以留意門牌,對面的麥當勞是永和區,捷運站則是屬於中和區。

〈同場加映〉之二:板橋、中永和大墾號「林成祖」收水租的遺跡

這次的集合點是在福和國中門口,也是永和社大的所在地,過了校門前的永利路到對面,穿入巷內,往秀朗路復興美工的路上,阿正老師停在一個十字巷口,要我們留意這個不起眼的斜坡,因為與斜坡垂直的這條小巷,是「永豐圳」的遺址,由乾隆年間墾號「林成祖」的林秀俊興建的,由新店碧潭引水,以灌溉當時秀朗庄、潭乾庄與南勢角庄的農田,收取水租以為報酬。而這一段永豐圳的遺址,當年是改變水由高處往低處流慣性的「空中水道」。

算一算,已經二百多年過去了,水圳早已滅失;阿正老師接著告訴我們,當年因永豐圳受天災影響而崩壞,竟然影響了北台灣首富也跟著換人,由家號「林成祖」的林家,轉為接手永豐圳及大安圳(林成祖在中永和闢的另一條水圳)的板橋「林本源」的林家。不過,林成祖後來也到內湖開墾,他的墓就在內湖,被政府列為受保護的三級古蹟,後代子孫已經上萬人,阿正老師談到「林成祖」時,連續用了好幾個「非常了不起」來評價這位當時的大墾號。

數字瓦磘溝

  • 全長5公里,90%是明溝

  • 源頭分為尖山腳下的南支流(0.7公里),以及復興商工旁為起點的北支流(0.9公里)

  • 南北支流在雙江口(又名雙叉港,中和民享橋黃昏市場中心點)交會後,稱為東支流(3.4公里),在華中橋附近的新瓦磘抽水站,排放進入新店溪

  • 流經27個里,是中永和的天然界線

  • 其間有3所學校

  • 23座大小橋樑

  • 8座抽水站(有6座在上游,1座在南支流,瓦磘溝南邊只有大勇抽水站)

  • 4座市場

  • 16個大小綠地

  • 11處民俗廟宇

  • 沿岸可停汽車2041部、機車508部

資料來源:許明正、「我家後巷有小河-瓦磘溝的前世、今生與未來」臉書粉絲頁

Featured Posts
請稍後再來
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。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