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明虛實掌中劇團 薪傳絕藝——傳承百年的偶戲人生

文/本文經元大證券同意轉載。轉載自元大證券《創富典藏》季刊,2016年夏季號。

在廟口看布袋戲,是許多人難以忘懷的兒時回憶。在新北市永和的巷弄中,藏著一個傳承百年、曾獲得民族藝術薪傳獎的國寶級布袋戲班--明虛實掌中劇團,仍然在北部許多廟會的場合,展演著「一口說出千古事,十指弄成百萬兵」的迷人魅力。

團長林悅章與其二哥林億志,同為明虛實的第四代傳人,他們的父親林添盛,人稱「添師」,曾在民國79年榮獲教育部頒發的「民族藝術薪傳獎」,是與黃海岱、李天祿等同輩的布袋戲老藝師,當時擔任台北縣長的尤清,還特地贈送匾額以茲紀念。

劇團平時並不開放給外界參觀,本刊特地透過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主辦、小小創意有限公司(小小書房)執行的「迷城秘境迷你行」活動,帶領讀者近距離一探讓許多人懷念的布袋戲,它的奧秘究竟在哪裡?

台灣布袋戲 源自泉州漂洋過海

劇團所擁有的偶頭有許多不同的尺寸,其中尺寸較小的,是劇團的第一代創辦人,也就是團長的曾祖父,在清光緒年間帶到台灣來的。其中有一尊尺寸較小的作品,出自泉州國寶級名師江加走的雕刻手筆。由於偶頭尺寸小,並不適合外台戲,因為台下的觀眾不容易看到戲偶的五官。

因此,我們在廟口看到的布袋戲,使用的都不是這類的偶頭。然而,由於他的作品是開創台灣布袋戲偶的始祖,再加上中國大陸政府設有專屬的博物館,保存他的作品,因此具有珍藏的價值。

台灣布袋戲的源頭,是在清朝由中國大陸的移民,帶到台灣,所以有關的木偶、行頭等,幾乎都是由泉州過來的。

彰化「巧成真」 為台灣布袋戲偶創新局

光復之後,兩岸的交通阻斷,反而使台灣戲偶雕刻師漸漸出頭,較知名的是彰化「巧成真」徐析森父子。徐析森是40年代知名的雕刻師,被尊為台灣布袋戲木偶雕刻之父,與黃海岱一門關係密切;其子徐柄垣則成功地為黃俊雄(黃海岱次子)雕刻了轟動全國的電視布袋戲「雲州大儒俠——史艷文」許多角色。

至於布袋戲偶的角色分別生、旦、淨、末、丑等等,每一種角色依年紀又分為五代,以「生」為例,包括小朋友、18歲以後有鬍鬚的成人,年紀再上去分為黑色與白色鬍子,再來就是白眉毛與白鬍子。

布袋戲要演得好,手指的靈活度、劇本背得熟不熟、口白唸得順不順,是關鍵的因素。十三、四歲及以下的年齡,是學習布袋戲最好的年紀,三、四十歲的人反而學不來,主因就在於年紀愈大、手指愈僵硬,不容易靈活掌控木偶的一舉一動。

七分好的角色演到十分好 才算成功

木偶要拿得直,是木偶操控的基本功,團長為我們示範手指如何放入戲偶。以右手操偶為例,食指套入偶頭,拇指則放入布袋戲戲偶左手,其餘三根手指放入戲偶右手。唸口白時,手指要跟著動,整齣戲才會呈現出流暢的節奏感。

接著團長以清唱的方式,現場示範一段演出,劇情是一個八、九歲的孩子,最後打敗了千年妖怪。布袋戲若要演得逼真,必須加強效果,例如在這個劇情裡,小孩子能夠打敗千年妖,表示這個小孩子很厲害,演出時就要能夠把這個精髓表演出來,產生說服力,觀眾的情緒才會被帶動。

「戲曲是這樣。角色如果有七分好,操偶師必須要演到十分好,扮演壞人的角色也是一樣,要加強,觀眾才有共鳴。明明是假的,看起來卻像真的。」團長為我們剖析布袋戲要演得好的訣竅,而後面那兩句,也是團名「明虛實」所要傳達的理念。至於招牌戲有哪些,團長說:「劇本背得熟,都是拿手戲;如果背不熟,都不是拿手戲。」

不吃毛蟹 上台不講「蛇」字

牆上掛著一尊提線木偶,由於尺寸較一般的戲偶來得大,頗引人注意。可別小看這尊「鍾馗」,它也是當時跟著第一代創辦人漂洋過海來到台灣的戲偶之一,歷史也已有上百年了,只有6根提線,操控著腳與頭,用來演出鍾馗傀儡戲。目前傀儡戲以中國大陸最興盛,提線木偶發展出用30幾根線操控,連嘴巴都有專屬的控制線。

鍾馗傀儡戲通常的用意是除煞,通常在開廟時,土地公正式進廟前,先演出鍾馗傀儡戲,將廟裡的兇神惡煞先除去,神明再進住。這樣的戲已演變為一種民俗,在廟會的一些場合也看得到。

一踏進劇團的大門,可以看到供奉著的兩位戲神,一位是田都元帥,一位是西秦王爺,分別是前場與後場的戲神。相傳田都元師襁褓時,與母親失散在田邊,以毛蟹吐的唾沫為生,因此布袋戲班有「不吃毛蟹」的禁忌,以尊敬田都元帥的救命恩人。而傳說西秦王爺領兵時,曾被蛇妖所困,後來山中有一隻老虎把蛇咬死,因此布袋戲班上了台後,避諱講出「蛇」字,而以「草繩」或「小龍」代替,或者也會供奉老虎,也就是西秦王爺的救命恩人。

傳統的布袋戲演出有前場與後場,前場即操偶藝師,一般需要二、三個人,後場為鑼鼓鎖吶樂師。布袋戲的後場,過去都是請來北管樂團的高手擔任,但由於北管樂團的數量日漸減少,目前北部幾乎都以配樂取代,中南部偶爾還能夠請得到後場師傅演出。

堅持傳統 讓傳統技藝走入時代

「明虛實」的團名,是第三代傳人林添盛,當時請來一位教漢文的老師吳天來,為他編排自己編的戲。吳天來除了協助編排,還取了團名,沿用至今。

布袋戲故事的來源,大致分為兩種,一種是古體戲,一種是自己編的,後者由於融入當代,因此觀眾比較喜歡看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黃俊雄的電視布袋戲,不但劇本是自己編寫,木偶的尺寸也超越了外台戲的規格,一般外台戲是一個人可拿兩個木偶演出,但黃俊雄的電視戲偶,大到需要兩個人操控一個戲偶。

布袋戲的魅力,在於故事有張力、對待人處世有啟發,而演出的動作和效果又吸引人,讓人感到過癮。雖然由於時代的演變,只能夠在廟會看到布袋戲外台戲的演出,但是明虛實掌中劇團仍然以恪遵傳統的理念和方式,為台灣社會持續上演一場又一場的布袋戲,讓傳統技藝走入時代,而非隨著時代消失,繼續感動著每一位觀眾的心。

*本文經元大證券同意轉載。轉載自元大證券《創富典藏》季刊,2016年夏季號。

報名:https://www.beclass.com/rid=1939fa25714986b6ec54

Featured Posts
請稍後再來
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。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