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作為連結的核心
轉了許多次火車才抵達遙遠的瓦當人文書屋。如果選擇國光客運,不用轉車就可以在距離書店不遠處的竹東高中下站,走幾分鐘就到。不過,曲折有曲折的好處,我第一次見識到內灣的魅力,有那麼多人搭上內灣小火車,去一個據說在山谷裡的小村落,有古老的街,整列區間車都畫上青春的漫畫,非常有活力。 因為等車與轉車顯得萎靡的自己,在新竹的強烈日照下,有一種快要枯萎的瀕死感。 一進到書店就會活過來,這是我的優點(及毛病)。 一座城鎮如果沒有書店,我會不知道我去那裏幹嘛。一座再如何偏遠的城鎮如果有一間書店,我就有前往的理由——一直以來我相信是如此,直到我去了美濃一趟,那個被山巒緊抱的山城,一個遊人,只能每日看似無所事事晃蕩。晃蕩,呆看日出日落月升,毛孔跟著四周的大氣呼吸,體內盈溢著一種陌生的滿足感,有一股聲音告訴我:自然根本不需要人類。 跟渺小無關,但那一刻確實,身為與自然脫節的人類一員,我感受到自己的多餘與悲傷。 這件事情讓我思考書店存在這件事情,它的意義,它的樣貌,它是否是整體環境裡的有機存在,或者是與他者不容的結晶或排出? 但,無論如何,直到現在,我沒有懷疑過,當喜歡書的心意聚集起來時,它將會帶給那個場所改變。書店主人如何看待那些書,書就會透露出那些心意與氣息。瓦當的書架上,洋溢著書店主對於那些書的喜愛,一本一本光芒閃爍,還留著當初書店主把它們從倉庫帶走的喜悅感,精神抖擻地站在白色書架一隅,每一本你都想要拿起來翻一翻,聽它們說話。 因為課程來到這裏,竹東小鎮,讓我想起雨航老師小說裡的場景。環繞著鎮公所圓環,輻射出去的道路有菜市場(也是夜市),有服裝店、電器行、藥局、診所,人們的生活都在這裡。書店主晏華說,竹東就是應該要有一間獨立書店。 獨立書店跟一般書店,有什麼不同嗎? 這個問題在八年前小小開業時,我沒有想太多。現今有許多聲音,去討論獨立書店是什麼,但對我來說,可能更重要的事情是,書店要怎樣有客人進出,跟你買書,在那裡找到你對他存在的意義,進而,書店與讀者,能夠成為密切的連結。 兩點鐘課程開始,一個曾經從台中跑到小小上寫作課的舊生出現,嚇我一跳。她這次特地跑到竹東來上課,說,竹東比台北近多了,看到她出現讓我很開心。加上她,一共有八個學員,三個竹東本地人,一個在竹東教書的老師,兩個清大的學生,一個交大電機系轉往陶藝創作的男生,一個在霧峰上班的公務員。花了些時間講解籌組讀書會的原因、初衷的重要性,每個人分享他們參與讀書會的經驗、對於讀書會的想像;然後,因為先前有請書店主轉告,請他們各帶一本自己最近念的書,一本想要推薦給其他人的書來分享,一開始大家還很害羞,不敢把書拿出來。等到一本本書放在桌上時,氣氛開始不一樣了,假如有一種機器,能夠記錄下當時的空氣流動、分子如何改變,如何透過這一本本書被訴說、傳閱、提問來創造彼此間的聯繫,一定會很有趣吧。 讀書會,是這樣的,它的重點一直都在連結,但它一定要透過書。書是那個連結的核心,緊緊拉住每一個人。把書遺落在旁的讀書會,最終,也會失去連結的可能。書店,也是如此。不再以書作為核心的「書」店,當然就不再可能以書來連結愛書的人,那裏,將會環繞著是另些心意,端看那個空間裡,你希望它閃耀的事物是什麼了。